3.6 KiB
3.6 KiB
收缩矩阵的逐次特征值提取方法
1. 初始矩阵性质
对于实对称矩阵 $A \in \mathbb{R}^{N \times N}$,当满足:
- 非对角元素
a_{ij}
独立同分布 - 均值
\mathbb{E}[a_{ij}] = \mu
- 方差
\text{Var}(a_{ij}) = \sigma^2
- 对角元素
a_{ii} = 0
其最大特征值 \lambda_1
服从高斯分布:
\mathbb{E}[\lambda_1] (N-1)\mu + \frac{\sigma^2}{\mu}, \quad \text{Var}(\lambda_1) = 2\sigma^2
2. 收缩操作定义
通过秩一修正实现矩阵收缩:
A^{(k+1)} = A^{(k)} - \lambda_k u_k u_k^T
其中:
\lambda_k
为当前矩阵A^{(k)}
的最大特征值u_k
为对应特征向量(单位范数)- 初始条件
A^{(1)} = A
3. 特征值递推关系
第 k
大特征值可通过收缩矩阵提取:
\lambda_k(A) = \lambda_1(A^{(k)})
若收缩后矩阵 A^{(k)}
保持:
- 非对角元素均值
\mu_k
- 方差
\sigma_k^2
则特征值统计量满足:
\begin{cases}
\mathbb{E}[\lambda_k] = (N-k)\mu_k + \frac{\sigma_k^2}{\mu_k} \\
\text{Var}(\lambda_k) = 2\sigma_k^2
\end{cases}
4. 实现步骤
- 初始化:设 $A^{(1)} = A$,
k=1
- 迭代过程:
while k <= K: # 计算当前最大特征对 λ, u = eigsh(A^{(k)}, k=1) # 记录统计量 λ_sequence[k] = λ # 执行收缩 A^{(k+1)} = A^{(k)} - λ * u @ u.T # 验证新矩阵性质 μ_k = np.mean(A^{(k+1)}[off_diag]) σ²_k = np.var(A^{(k+1)}[off_diag]) k += 1
\sigma_1
.
您说得对,在奇异值分解(SVD)中,通常用 u 和 v 来表示左右奇异向量。以下是修正后的Markdown格式表示:
对于随机网络矩阵 A
,设奇异值从大到小依次为 {\sigma _1},{\sigma _2}, \ldots ,{\sigma _n}
,对应的左、右奇异向量分别为 {u}_1, {u}_2, \ldots, {u}_n
和 ${v}_1, {v}_2, \ldots,{v}_n$。
或者更紧凑地表示为:
A = \sum_{i=1}^n \sigma_i \mathbf{u}_i \mathbf{v}_i^\top
需要其他数学符号表示或格式调整可以随时告诉我!
不必大动干戈,只要把“等号”换成“近似”等价写法,或显式加上误差项,就足够严谨。下面给出两种常见做法,你任选其一即可——
写法 | 建议格式 | 说明 |
---|---|---|
近似号写法 | E[σ1]≈(N−1)μ+v+σ2μ,Var[σ1]≈2σ2E[\sigma_1]\approx (N-1)\mu+v+\dfrac{\sigma^2}{\mu},\qquad \operatorname{Var}[\sigma_1]\approx 2\sigma^2 | 直接用 “≈” 表明这是 N→∞N\to\infty 的主导项;与前面“可在 O(1/N)O(1/\sqrt N) 范围内逼近高斯”完全呼应。 |
误差项写法 | E[σ1]=(N−1)μ+v+σ2μ+O (1N),Var[σ1]=2σ2+O (1N)E[\sigma_1]=(N-1)\mu+v+\dfrac{\sigma^2}{\mu}+O!\left(\tfrac{1}{N}\right),\qquad \operatorname{Var}[\sigma_1]=2\sigma^2+O!\left(\tfrac{1}{N}\right) | 把小量显式写成 O(1/N)O(1/N)。这样保留等号,同时说明误差级别,更“硬核”一些。 |
为什么推荐修改?
- 你的正文已经说“在 O(1/N)O(1/\sqrt N) 的范围内可被高斯分布逼近”,说明后续公式仅是渐近主项。直接用 “=” 容易让读者误以为 完全等于 主项。
- 只要在公式里加 “≈” 或 “+O(\cdot)” 就能避免歧义,而且和引用的 F & K 定理保持一致。
其余内容(条件、符号、文字描述)都没问题,不必再改。
\approx